导语:“双减”政策规定了学科类培训班不得在周末、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开展培训。此规定一出,孩子们乐了,他们原先被补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周末,变得空闲起来。孩子们闲了,家长们却又开始坐不住了。

既然不能给孩子们报学科类的补习班,家长们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无所事事。于是,这几类培训机构的门口出现了人头攒动的景象,那是家长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报名的原因。哪几类培训班在“双减”政策之后又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呢?

一、开学伊始,这几类培训班的“热度”很高,家长:该花的钱还得花

这些生意火爆的培训班主要是文体类的培训班。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在芭蕾舞培训机构的门口排队等待着缴费。“学芭蕾一直是女儿的心愿。”这位母亲说道。原来,这个小女儿心中一直有着一个芭蕾梦,但是以前由于需要参加多个补习班,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给女儿安排芭蕾课程。

现在,“双减”政策之下,孩子们的时间多了,也有时间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学一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对于芭蕾课的期待,这位母亲也感觉十分欣慰。芭蕾课的学费动辄上万,这位母亲却毫不犹豫,她认为对于孩子未来的“投资”是值得的,该花的钱还得花。另一边,一位小男孩的心情可能就没有那么“美丽”了。为什么呢?

不用上补习班之后,这位小男孩已经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出去户外玩耍。但是爸爸妈妈却拉着他来到了书法班的报名现场,爸爸妈妈认为小男孩心性浮躁,学一学书法可以让小男孩平心静气,颇有益处。趁着“双减”之后有时间,他们认为该将儿子的书法培训提上日程了。

但是小男孩却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自己对于书法没有任何兴趣,他喜欢的是运动,比如说打篮球或者踢足球等户外运动。在父母的“权威”之下,小男孩只能怏怏不乐地跟着父母去报名书法培训课程。

“双减”之后,这些文体类的培训机构或成最大的赢家,这点从各大机构财务室门口排着队缴费的家长中就可以看出。那么,让家长们从学科类培训转向文体类培训这是“双减”政策的真正初衷吗?

二、与其将孩子从一个培训班带到另一个培训班,不如多重视家庭教育

为什么会出现家长扎堆在文体类培训机构中的现象呢?其实这和家长们的焦虑有着很大的关系。孩子们乐了,家长却愁了。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因为玩耍虚度了宝贵的时光,最终一事无成。这是许多家长的担忧所在,所以他们会选择扎堆跟风为自己的孩子报名文体类的培训班。

如果孩子对于这种培训感兴趣的话,家长倒是可以给孩子报名。但是如果孩子对这类培训有着很强烈的抵触心理,家长们逼着孩子去学,有任何意义吗?那么“双减”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只是将孩子的负担从学科类培训转向了文体类培训。

家长们仿佛只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忙碌起来,他们的心情才能重回平静。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多少带着点“功利主义”,他们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jc/1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