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Kocher和Billroth两位先驱开创了现代甲状腺外科的先河。时至今日,甲状腺外科已经进入了一个精准、精细而又现代化的时代。

7月30日,第七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在贵阳召开,医院吴毅教授围绕“甲状腺外科的发展趋势”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随着甲状腺癌的全球发病率逐步攀升,甲状腺外科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尽管有观点支持部分微小癌采取随访观察,而酒精、射频消融等非外科措施也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但外科仍然是目前以及将来甲状腺癌治疗的最主要手段。

甲状腺外科发展的基本原则

甲状腺外科的发展原则应该是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功能和外形。虽然甲状腺癌的手术策略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更为保守而理性。吴教授认为,甲状腺癌手术切除的范围不能盲目的扩大,年版的ATA指南已经明确指出,对于直径4cm、包膜内、无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可以选择腺叶切除;但另一方面,肿瘤根治仍是不可忽视的前提,因此手术范围也不能无原则的缩小。

过去的一些年,甲状腺外科在功能和外形的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腔镜、手术机器人、神经探测仪、纳米碳等技术。当喉返神经保护、甲状旁腺保护成为术中常规时,更多的学者已经开始考虑喉上神经的保护。

但无论是甲状腺外科还是其他肿瘤外科,无瘤原则都是不可突破的底线,肿瘤的播散特性是每一个外科医生都必须牢记于心的。如果盲目追求功能和外观保护,无原则的使用腔镜技术操作甲状腺癌手术,而忽视了对无瘤原则的遵守,势必会带来极高的肿瘤播散风险。

甲状腺癌的多学科协作诊疗

多学科协作(MDT)在很多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甲状腺癌的诊治中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晚期的病例。例如伴有气管累及,亦或者伴有两侧喉返神经侵犯的病例,在MDT的参与下,外科手术后继续采用外放射治疗或者化学治疗,可以实现气管、喉返神经功能的保留,避免永久性气管造瘘或喉返神经切除。

甲状腺外科手术的精细和精准发展离不开和病理的相互结合,术前病理结果可以指导外科进行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但临床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够。此外,肿瘤分子生物标记物也是外科与病理结合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当前研究很热门的BRAF,能否在单纯用于良恶性鉴别之余也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仍然是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甲状腺外科手术的规范性

关于甲状腺癌的颈淋巴节清扫,目前国际上的观点并不统一。我国的指南推荐至少进行颈中央区的淋巴结清扫,但ATA指南对T1、T2肿瘤的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持反对态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医院手术规范性的需求,医院能力的欠缺和操作的不规范带来更多的并发症。

现有的一些研究已经明确证明,即使是甲状腺微小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也达到了40%,文献报道的最高数字甚至超过70%,因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极大的必要性。实际上,美国霍普金斯、梅奥、康奈尔、密歇根4家大型医学中心的联合研究也已经得出相同的结论,在具备较高技医院,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该成为常规。

因此,培养基层医生掌握熟练而规范的甲状腺手术技医院和甲状腺专科医生进一步工作的关键。不合理的治疗措施、不规范的手术操作带来的不仅是对患者利益的伤害,更可能使很多专科医生面临越来越多的二次手术的挑战,对于培养做困难手术的专科医生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识别下方







































鏈夊摢浜涘尰闄㈡不鐧界櫆椋?
鍖椾含浠涔堟椂鍊欐不鐤楃櫧鐧滈鍚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jc/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