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之内,四角的天空下。这里是管制禁区,更是一片心灵净地。

杭州上城区看守所,是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后工作了13年的地方。从家到单位,从杭州江干区丁桥镇到西湖区转塘街道象山社区,每天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是他雷打不动的“打卡事项”。

罗万甘有个特别又好记的昵称,叫“阿甘”。这一声“阿甘”,起底了他无以复加的奋斗内涵:13年,默默无闻——追求,甘之如饴;事业,甘于奉献;管教,沛雨甘霖;责任,食不甘味;生活,甘贫守分。身处高墙之内,他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心灵导师”,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13年,不长不短,罗万甘一次次地救赎心灵,守正创新,还收到多封来自在押人员和家属的感谢信。

时间,是个伟大的缔造者。这承载着时代印记的13年,“连载”了管教民警罗万甘的心路历程,更记录了高墙之内的迭代之变。

01

与众不同的阿甘

“我的普通话一点都不普通。”罗万甘的自我介绍与众不同。

他是广西河池人,杭州上城区看守所管教民警(二级警长)。年12月,从军18年、36岁的罗万甘从部队转业到公安队伍,进入上城区看守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负责新入监所和最复杂监室的在押人员管教工作。在这个平均年龄超过52岁的“大家庭”里,大家亲切地称呼罗万甘为“阿甘”。这一声“阿甘”,形象又贴切地揭秘了罗万甘在平常时间、在平凡岗位上的各种不凡。上城区公安分局以阿甘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阿甘工作室”,工作室的标识为“牛”形“甘”字,这是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象征,更是阿甘的真实写照。阿甘每天所面对的工作,也正如经典励志电影《阿甘正传》里的台词所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但他却用乐观豁达一次次地去改变,去救赎,奔跑向前。在高墙之内一次次地救赎心灵,让在押人员感受到生命的真诚与希望,是49岁的罗万甘在13年的“平常时间”里做的“平常事”。

在押人员的情绪会波动,细心的阿甘发现后总在第一时间谈话疏导,解开心结。

由于处于疫情防控期间,除严格遵守监区相关管理规定外,又通过严格的核酸检测,记者深入上城区看守所监区,跟访管教民警罗万甘,起底他默默坚守、对话心灵的从警故事。

“你是昨天晚上新来的吧,怎么样,睡得还好吗?”

“是的,昨天新来的,睡得还好!”

阿甘默默记下每位在押人员的生日,每到对方生日时,就送上准备好的一颗红苹果作为生日礼物,寓意着平平安安,在改造期间收获硕果。

3月31日早上10点,罗万甘和往常一样,在监区的谈话室忙碌着。此时,他正和一名新入监收押人员李某(化名)谈话。用罗万甘的话说,这是他和每一名新入监收押人员最重要的首次见面谈话,如果谈话成功了,后续的工作就可以更顺利地进行。15分钟左右的谈话里,罗万甘的问题问得特别细致。罗万甘说,监所里的谈话,作为管教民警,有三点感触最深,即表达要准确凝练,语言要规范严谨,风格要刚柔并济;而谈话前要充分准备,谈话中要察言观色,谈话后要归纳总结,因为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正是在这样的首次谈话中,罗万甘这13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默默记住每一名在押人员的生日,再为他过一个有仪式感的监室生日,准备一个苹果,因为,“苹”象征着以后的人生路能平平安安,“果”则是在监所里能收获悔悟的硕果。

高墙之内同样需要精气神。对于阿甘来说,给每位在押人员理发,是一次“从头开始”的改变,而且一坚持就是13年。

监室管理,小事不小。和李某结束首次谈话后,阿甘带着拷着手铐的李某走向过渡监室。这时,阿甘左手提着一个小包,包里装着三大件:电动理发推、指甲剪和电动剃须刀。为了监所安全起见,阿甘亲自为每名新入监的收押人员理发。阿甘说,头发一理,精神面貌就好多了,从“头”开始,学会面对新生活。当然,在遵守监所管理规定的同时,也要征询在押人员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哪怕是一个小细节都能被尊重。

到了过渡监室门口,阿甘用钥匙打开门。监室内,列队整齐的在押人员正在进行每日操练。振臂、下蹲、纵跳,这是阿甘原创的每日进监“三操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对新入监的收押人员在7日内进行体表检查,发现既往伤情、病史等。

02

能救命的发明

守正创新,是阿甘这13年里最显眼的“标符”之一。

一次急救经历,触发了阿甘发明监所急救辅助工具的灵感。“阿甘咬嘴”是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正在申请创新发明外观专利。

除了原创“三操练”,阿甘还有两项“发明”,即“阿甘咬嘴”和“阿甘帽”。每一项发明背后,都是阿甘对管教工作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兑现。其中,“阿甘咬嘴”是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正在申请创新发明外观专利。阿甘咬嘴的发明,源自一次突发急救。年5月,一名涉嫌妨害公务的嫌疑人范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范某有20多年的癫痫性精神病史,在关押的33天里,发病9次。第一次发作时,阿甘接到求助警报,和医护人员火速赶到监室,看到手脚抽搐、失去控制的范某,阿甘赶紧拿来空矿泉水瓶让范某咬着,很快,范某的病症得以好转,情绪渐缓。正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和一次急救经历,触发了阿甘发明癫痫急救工具和急救培训的灵感。考虑到咬合实际和呼吸流通问题,阿甘一边上报发明思路,一边查阅大量资料着手准备。提案很快被通过,看守所在原有矿泉水瓶版咬嘴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版本,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癫痫发作防咬舌工具,充分发挥了急救功能,确保了在押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监所安全。此外,阿甘还在监室里为在押人员培训急救常识,尽力让每名在押人员学会急救常识和动作要领,践行新时代“监所枫桥经验”,让矛盾和隐患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

这些年,阿甘负责的监室,在各项评比中都名列前茅。为了让监室纪律更加严明、管理更加民主,阿甘在征询、收集监室在押人员意见后,还拟定了《监室公约》,创新监室规范管理。

阿甘说,引导和鼓励在押人员每月写心得体会,是带动他们进行自我剖析的不错方式,所以总是及时点评回复。

阿甘的用心,还写在厚厚的心得体会和监室日志里。在阿甘看来,有一件事必须坚持:引导每一名在押人员每月一次写一篇体会,自觉反省,总结对照进步在哪,收获在哪,喜悦及收获在哪,敞开心扉与管教民警分享。入监室时,他不但细心观察,还用心批注、批阅在押人员的心得体会和监室日志,走入他们的内心。“永远记住:一个意志坚定,敢作敢为的人,永远信任自己。”这是罗万甘于今年1月25日在一名重刑犯的心得体会上留下的批注。而这篇心得体会写于两天前。

面对聋哑在押人员,阿甘更是自学了手语,如果碰到用手语交流不了的问题,阿甘就让对方坐在对面,拿出一张纸,一个人写,一个人回答。

03

13年多封感谢信

阿甘的好,大家都记着念着,这13年里的多封感谢信就是力证。

诚然,阿甘的不凡与细腻,还藏匿在多封真切的感谢信里。

13年,多封感谢信,是阿甘在高墙之内创下的“信任之最”。这多封感谢信,来自于在押人员及家属。8年过去,当提及其中一名叫王某(化名)的死刑犯时,阿甘瞬间潸然泪下,因为,这封感谢信让阿甘难以忘怀:

“尊敬的罗管教,您是个好人,您平易近人,和您说话永远没有压力,没有距离……我从来没有想到人与人可以这么交流,人与人可以相互信任……我知道不久(后)我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在走之前想跟您说,如果在外面我能早点认识您,可能就不会做傻事坏事;虽然在(与)管教(相处只有)六个月,其实是我活了25年来最快乐的时光,我想我知足了,至少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是快乐的!再次谢谢您罗管教,好人一生平安!”

——与阿甘“相处”的6个月中,王某共写了3封感谢信给阿甘,吐露心迹,表达谢意。阿甘说,13年间,管教的在押人员中共有6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其中5名因为贩毒,另外一名就是写3封感谢信的王某。25岁的王某因为致人一死一重伤,被判处死刑。阿甘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做了错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触犯了法律,就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从情理角度看,这个25岁的小伙,性格内向,眼睛里是纯净无杂质的,可惜的是他少了一位人生领路人,自己没能早点遇见帮他纠偏。

而阿甘所说的“人生领路人”,其实就一直“住在”陈润东的心里。陈润东同是上城区看守所的管教民警,也是阿甘的徒弟。当了17年兵的他,年转业到公安队伍。6年相处,阿甘的认真、乐观和创新意识对陈润东的触动很大。他说,人生路上能遇到这样一位领路人,那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监室里,就没有看到师父不开心过。因为师父说过,自己的情绪就好比晴雨表,会影响到身边人,所以要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带给大家。

在押人员陈某(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罗管教是个好人,从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们,这就像照进高墙的一缕阳光,照进了我们心里。天冷了,会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添被子,其实我们最感动的还是这些微小的细节”。

04

最幸福的时光

这些年因为给17岁的儿子看病,阿甘一家人生活节俭。上城分局领导沈伟栋慰问阿甘。

阿甘常说,监管民警要学会做“老师”、做“医生”、做“父母”,面对犯了错的生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宽待,希望通过自己的每一份努力与尝试,让他们感觉到监管场所像学校、像医院、像家庭,从而改过自新,从头开始新生活。下班回到家,阿甘继续面对17岁的生病儿子,更多的是“陪伴”两个字。说起儿子,阿甘的内心流淌着自责与责任:儿子在5个月大时,头还一直抬不起来,换来的却是一纸确诊通知……听到这一声“宣判”时,阿甘脑袋一片空白。

此后,从事外贸工作、收入可观的爱人辞去工作,全职照看,带着孩子全国各地求医问药,佳木斯、呼伦贝尔、北京、上海……只要是有一丝希望,都要尝试,有时在外地租房看病一租就是三年。看病费用高昂,阿甘和爱人为此卖掉了婚房,如今一家人通过申请后住进了经适房。很多人劝他,放弃这个孩子,再生一个,但阿甘和爱人从未想过放弃。阿甘说,这是上天给的礼物,能成为一家人就是缘分,每天最快乐的时间,就是下班回到家给孩子洗澡按摩一小时,只要他开心,自己所有的累就都烟消云散了,“这个病……希望老天能给我们多一点时间,让这个孩子留在我们身边久一点,这样,一家人的缘分就更完满了”。

时间就要“浪费”在美好的人和事上。工作之余,阿甘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陪伴家人上,他说,家人永远是最放不下的惦念。

这是13年间阿甘在高墙内“写”下的《阿甘正传》。

没有压力的生命,便会黯淡。阿甘的生活与工作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的都是需要照拂身心的人,可他不曾有过一句怨言,对话一个又一个心灵,写下一段又一段总结,奔赴一次又一次陪伴。

49岁的阿甘,不再年轻,但警察梦下怀揣的那颗勇敢的心,永远年轻。他将继续带着阿甘精神,向阳而行,奔跑向前。

来源:人民公安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hl/1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