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医肿瘤防治史隋唐至宋元时期
整理:中医肿瘤资讯
来源:中医肿瘤资讯
癌症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病名,祖国医学虽无癌症、肺癌、肝癌、乳腺癌等称谓,但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多数是结合癌病的临床特点予以相应的命名。通过整理现存中医古籍中诊治肿瘤相关症状的记载,为您带来中医肿瘤防治史系列专题文章。本文列举了从隋唐至宋元时期的重要医籍及医家对肿瘤的记载,以古鉴今,将从历史的角度带您深入地了解。
隋朝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和所属的症状,如“瘕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等病证,而且还论述了这些病证形成的原因与病机。如将“噎膈”按其病因分为五噎(气、忧、食、劳、思)和五膈(忧、恚、气、寒、热),为后世医家鉴别噎与膈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用脉证法来鉴别肿瘤及预后。如某些肿瘤“至牢有根”是恶性肿瘤患部浸润所至,“乳石痈”的皮肤是“肿结皮强,如牛领之强”,这是因为乳腺癌组织侵犯皮下组织和淋巴管后,淋巴管被癌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使乳腺皮肤粗糙,出现“橘皮样”改变。《诸病源候论》除了比较详细和明确的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外,还记载了“缝亦有法”的外科手术方法,这在肿瘤治疗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
唐代著名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首先对“瘤”进行分类,如“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等,并告诫后世医家:“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慎之,慎之”。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并且有许多是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借鉴,特别是用羊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稍后的医家除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外,还用动物的胎盘治疗乳腺肿瘤。用手术方法割除疣赘(肿瘤)等。目前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治疗仍以手术为首选。
上图来源网络
唐太宗时所编的《晋书》载有用外科手术治疗眼科“大瘤疾”的病例:“初,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宋元时期
宋代重校的《圣济总录》进一步阐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部,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瘤所以生”。这里提出了肿瘤发生的内因是由于气血流行失常,郁结壅滞,形成了余赘所致。
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公元年)中第一次使用“癌”字,并对“癌”的病证进行了描述。很可能是痈疽的一种,也可能是体表或比较表浅部位的恶性肿瘤。在陈自明的《外科精要》提出体表的“疮疡”,并不是单纯的局部的病变,而是关系到人体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所以治疗“疮疡”不能单纯注意局部的攻毒,而要从脏腑气血全局的变化来考虑,注重整体治疗。
上图来源网络
宋元时代的医家论述乳癌时均用“岩”字。宋人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癌的描述是“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肿瘤的中医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如寒凉派的刘河间认为火热致病,当用寒凉药治疗热证。临床上有一些肿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火热的症状,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有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抗肿瘤的活性物质以清热解毒类药为多。
上图来源于网络
攻邪学派张从正认为:“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善用攻邪之法,把情态疗法和汗吐下疗法引入肿瘤的治疗。到了清代尤在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明确指出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病的关系。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李东垣提出“养正积自消”,指出肿瘤的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复,邪自消。李东垣的“补脾胃”法、“扶正固本”还可以用于延缓病人的生存时间。
朱丹溪提出了“痰”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提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在治疗上有痰则治痰,但治痰必求其本,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其治本也”。并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朱氏以二陈汤为治痰的基本方,根据痰的不同性质。和部位加用不同的药物,对后世医家在肿瘤的治疗方法上具有指导意义。朱丹溪还以病变部位在上和在下明确地将噎与膈区分开来,从他所描述的症状来看,噎与食道癌造成的进食难下症状相似,膈与贲门癌引起的症状较一致,并认为噎与膈是“名虽不同,病本一也”,所以治疗上同用“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朱丹溪认为乳腺癌的成因是七情所伤,“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但是“若于始生之际,……施以治法,亦有可安之理”。强调了乳腺癌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创制了“青皮甘草汤”治疗乳腺癌。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除了将病因进行归纳外,并对某些瘤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与药物,与《外科精义》上合起来记载了十余种的肿瘤名称,如“骨瘤”、“脂瘤”、“肉瘤”、“血瘤”、“气瘤”、“脓瘤”、“赤瘤”、“虫瘤”、“疮瘤”、“石疽”、“丹瘤”等。
宋元时期,通过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流派间的学术争鸣,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肿瘤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宜强,马玉波,邓运宗等.实用中医肿瘤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
责任编辑:Edita排版编辑:Edita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勤求博采,贯通中西,我是现代中医人!
诚邀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yy/11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枚纤细穿刺针,消融肿瘤细无声上虞中医医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妙术穴位按摩可治疗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