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培训路上的自我修炼,为你总结了3点职
“35岁的培训人都去哪了?”“人工智能会取代你的工作吗?”
被“35岁失业”、“人工智能”等时代焦虑裹挟着,我们无疑需要好好思考下自己的职业规划。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来自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究院吕老师的文章,说说她在8年职业生涯中,是如何升级打怪逐渐成长的。
文
吕春枝
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修院培训经理
来源
《培训》杂志
01
“特质+能力”
成就“T”型企业培训工作者
“T”型做何解?
一竖,是指深度挖掘,成为专家,培训专家、业务专家、国际化人才;
一横,是指综合素质,具备优秀的逻辑力和共情力,会思考、会讲故事,境界高、处事有方。
培训工作者普遍都具有一个特质:乐于分享,通俗来讲就是“好为人师”。这个群体的气质类型介于多血质和粘液质之间,行为特征表现为热情友善、积极向上、机智好学,同时又相对平和忍让、埋头苦干、耐力持久。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企业大学从培训1.0到学习2.0,更多体现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更加强调组织、教师和员工的不断成长、彼此完善,对于培训工作者的要求也更多强调知行合一。
要给企业设计培训项目,首先你必须是项目设计专家,能够了解业务,可以给业务条线做业绩改进诊断。因此,对于像我一样的培训工作者而言,需要做的是基于“乐于分享”的特质,提升自身“善于分享”的能力,将自己修炼成“T”型。
02
“阅读+跟班”
培训工作者的快速修炼法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做一名优秀的培训管理者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平台的变化,以及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束缚,我需要尝试着去讲课,成为一名TTT讲师,去更多地学习银行业务,成为业务行家,更多地学习项目开发和业绩改进,成为项目设计者和咨询师。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积累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培训工作者的快捷有效的修炼方法,即“阅读+跟班”。
“阅读”可以吸取他人成体系的经验。我的目标是每周读2本,一本专业类,一本综合类。关于书籍选择,我大多参考读书平台的推荐,无需耗费太多精力。
一边读,一边用铅笔勾划,读完一本书后,我会用ipad或电脑将勾划内容浓缩成一张思维导图。如果某本书带来的灵感比较多,我会第一时间用笔记下来,并抽空丰满完善,撰写成文章。
培训经理可以以班主任、学员的双重身份听课,在此过程中观察学习,俗称“跟班”。我认为“跟班”是非常高效的修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分析整合他人经验,并与自己的经验体系建立链接的过程。我的秘诀是将自己分别想象成培训组织者、授课教师、学员三种角色:
从培训组织者的视角,监督班级组织的进展,分析项目设计和实施的优劣;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观摩优秀培训师教学设计的精妙,体悟现场展现的爆发力和张力;
从参训学员的视角,学习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分析培训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我一般会提前领取电子版的学员手册,在跟班过程中用电脑进行记录,这样使得后期整理也更为高效。
03
“观摩+练习”
成为乐于分享的讲授者
学习是我非常擅长的事情,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分享,却是困扰我很多年的问题。
分享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著书立说,一种是演讲授课。就撰文刊载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反思+坚持”,培训工作本身是极具创造力的行当,因而,对于培训工作者来说,反思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演讲讲授一直是我所惧怕的,但后来发现也有套路可循,最有效的方法是“观摩+练习”。观摩时要精看细看,例如对于一个好的课程录像要观看三遍,我将其总结为“3D”(design,detail,donation),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
第一遍侧重教学设计,第二遍侧重现场实施细节,第三遍侧重学员反馈。练习,要秉承“不在操场上流汗,就在战场上流血”的理念,不断上台实践,不惧怕出丑,一步步建立自信,一点点熟悉方法,一次次创造激情。
世界上只有一种职业是推动彼此成长的,那就是教育培训职业。从“乐于分享”到“善于分享”,从“好为人师”到“人好为师”,从普通职员到“T”型职员,中间的鸿沟需要培训工作者不断修炼来填平。
作为一名培训工作者,要知道标准和路径,不断修炼自己,职业生涯才会越走越长远。
-END-
申请试用
缺一款合适的培训工具?
见证壳牌经销商网络大学从0到1
她用10年经验总结了这些“踩过的坑”
培训人如何影响内部客户?
壳牌经销商大学负责人Cecilia分享实录
3天6场特训营,与位客户面对面
时代光华3位总监聊了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zl/14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职前教师培训系统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普
- 下一篇文章: 戴立益委员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也需培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