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教练法的雏形是工业革命早期兴起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师徒制在生产规模较小时是很有效的。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所有的员工都用这种方法进行培训,效率就十分低下。

工作教练法就是针对师徒制的不足进行改进,使之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起到积极作用。这种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的,从那以后,这种方法不断进行标准化和客观化处理,现在已成为一种很系统的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各种组织的培训中。

工作教练法操作流程

运用工作教练法进行培训,首先要完成现场调查的工作。邀集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培训人员组成一个三方面人员参加的工作小组。

大家通过调查研究,列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步骤,可能使用的方法、效率,培训的可能性和相应的办法,从中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培训路线。

这个过程对于各方面的人员都是有益的

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通过讨论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加以系统化的整理。

管理人员可以从总体的观点提出问题,明确工作的要求和技术方案。

培训人员负责把提出的问题加以具体化,有些操作人员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如果很难在培训中实践的话,那就要再想出另一种方法。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列出培训计划的细节。计划包括培训的重点、难点、不同步骤的联系,进一步分析的过程可以发现过去许多没有注意的问题,克服师徒传授的不足,这对于参与培训计划制定的人员也都是十分有益的。

工作教练法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首先要端正学员的学习动机,许多学员在刚进入工作现场时,很容易表现得紧张、无所适从,教员要与学员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消除学员的紧张情绪,可以从讲解工作的整体情况入手,询问学员以往的经验,要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果学员对工作已经有一些经验的话,可以让他先操作一遍,这样有助于学员进入学习状态。

2.演示

教员请学员在可以全面观察操作的位置上观察,教员可以把工作的操作步骤向学员解释清楚,这一步与下一步的联系是什么要交代清楚。如果工作很复杂,就要把整个工作分为几个部分,按部分讲解。

要把讲解、示范和解释结合起来,强调工作中的要点、难点,最后加以总结。不同的学员理解能力不同,教员在讲授时要注意学员的反映和提出的问题,以决定教学单元的大小和教学的进度。

.操作阶段

请学员在实际中试行操作,也可以请学员用语言描述整个工作的进程,或让他们提问题,由教员解答;鼓励学员动手操作一遍,注意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防止出现事故和人身伤害。在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请学员谈对工作的理解,有什么难点,有什么感受,还可以请学员回答一些具体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样操作?

◆如果这样操作的话,你估计下一步会出现什么?

◆在操作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异常现象?怎么处理?

这些问题有助于学员把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理念上整理清楚,强化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消除紧张情绪;通过他们的操作和回答,还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在这个阶段,教员的责任是要把培训计划中列出的每一项内容都包括进去,不能由个人的好恶随便增删内容,这样便于克服培训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标准化、客观化的程度。

4.随访阶段

在反复重复第三阶段的操作后,教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放手让学员自己操作。在操作时,有些学员不大顾及是否有人在旁边,而有些学员则不然,教员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主要原则是放手让学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地达到操作自动化的程度,让学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有助于学员的进步,对学员操作的观察和指导的时间间隔可以越来越大,直至学员达到一定的标准为止。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操作工人的培训,而且适用于那些工作结构性差的工作。

工作教练法实施须知

工作教练法是在传统的师徒制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化而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只适用于生产规模比较小、技术很独特的场合。有些师傅积一生的努力积累了一些特殊的技能、知识、工作的诀窍,独到的经验是很难形诸于抽象的概念、语言文字,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能传授。

但是,如果企业里所有的知识、技能都用这种方法传授的话,效率太低,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另外,并不是所有师傅的经验都是可靠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极有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而是需要改进的,但往往他们没能意识到这点。

而工作教练法可以较好地克服师徒制的这两个缺点:一方面,它可以同时培训多名学员,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是集众人智慧,比较科学、可行,而且它是程序化的培训模式,保证了培训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程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yy/1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