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培训没了,非学科类迎来发展机遇?教育部一句话真相了

自从去年开始推行双减政策,效果显著。以往大家最为诟病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大政策的形势下,压减的压减,取消的取消,关停的关停,只剩下极少数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勉强维持。这些学科类培训机构也曾经如火如荼,盛极一时。但是,随着政策的变化调整,大批教培人面临新形势,面临新选择。网上有不少教培人在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说实话,教培人也确实不容易,以前能多挣点钱,也是苦出来的。我认识一位小伙子,以前就在教培机构教数学,拿钱挺多的,比公办学校教师拿钱多几倍。但是,小伙子最终还是选择考教师编制,连考了4次,终于成功上岸。我问他,为什么没有留在薪水高的培训机构。那时候培训机构正火着呢!他告诉我,钱多,也是苦熬出来的,挣钱多少跟课时有关,上多少课拿多少钱,基本上是连堂上,非常累。最大的问题是,人家上班的时间,你不上班,因为培训机构都是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开课。这样的工作节奏,让小伙子和家人几乎无法有共同在一起的时间,时间长了真受不了。我一想,是这个理。

那么教培人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人还在苦苦地维持,有人选择转入其他行业比如进厂上班,有人选择所谓的“转型”。不是说学科类培训没有指望了吗?那不是给了非学科类培训机会?好像是这么回事啊!于是,有些教培机构原来是做学科类的,干脆慢慢转变成文化类培训。我们家门口就有很多原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换下了原有的牌子,写上了“文化培训”的字样。那么,这样的选择,后期的发展会怎样呢?文化类培训会迎来如同以前学科类培训的高光时刻吗?其实,教育部早就在很多重要文件里明确了这一点。

最新的文件,就是教育部年工作要点。里面有一句话,让文化类培训机构的未来走向“一目了然”。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是这么说的: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培训,抓紧明确主管单位,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大家仔细揣摩一下这一句话的意思,就会深深明白。

这里面,关键词是“公益属性”“防止野蛮生长”。很明确吧!这句话说明了非学科类的培训,只会在管理部门的监管下,规范办学,规范发展。那种认为“学科类倒了、非学科类迎来机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只能在既定范围内发展,这是必然趋势。所以,想要投身于非学科类培训事业,要想清楚,想发大财是不可能的,只能规规矩矩办学,安安分分挣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zl/1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