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S中国之声董建增团队甲状腺素替代
HRS美国波士顿现场报道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可显著增加血脂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及认知障碍,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上述风险可显著降低。尽管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但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外源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是否影响房颤导管消融的效果还缺乏证据。
美国波士顿当时时间5月9日下午,医院陈英伟医生在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发表一项研究报告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外源左旋甲状腺素影响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陈英伟医生在HRS会议现场
补充外源甲状腺素或许升高房颤导管消融的复发率该研究连续入选年1月至年12月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最终筛选出56例接受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1例,持续性房颤15例。在这56例患者中,23例有甲状腺或垂体手术史(甲状腺手术21例,垂体手术2例),其余33例确诊为原发性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以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匹配出同期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随访结束时,研究组随访34.9±11.2个月,对照组随访32.5±10.7个月,两组患者首次消融成功率分别为研究组21例(37.5%)、对照组36例(64.3%)(P=0.)(图1)。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7例、15例复发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末次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研究组35例(62.5%)、对照组45例(80.4%)(P=0.,图2)。
图1.两组患者首次消融后成功率的生存曲线(研究组37.5%,对照组64.3%)。
图2.两组患者末次消融后成功率的生存曲线(研究组62.5%,对照组80.4%)。
校正性别、BMI、房颤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左房前后径、是否甲状腺替代治疗等因素后,房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发现,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和左房前后径是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该研究认为,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尽管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能够显著改善精神症状和心功能,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复发率。因此,对于正在接受甲状腺素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选择药物或导管消融手术时,需要充分权衡导管消融的获益和复发风险。
专家简介
陈英伟,心血管内科医生,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从事临床工作多年。从年开始,师从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董建增教授,全力以赴钻研房颤、室速及其他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擅长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阵发性室上速、室速/室早)的导管消融,近年来,个人累计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余例,年度独立完成手术例数超过例,成功率及安全性居国内前列。曾应邀赴国内多个医院协助开展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作为青年术者,对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运用娴熟,倡导并践行绿色电生理,尽量减少放射线对患者的危害,对房颤/房速、室速/室早、疑难室上速等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经验丰富。参编学术专著2部,发表心律失常相关论文10余篇。
董建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常委。
擅长房颤及复发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心力衰竭药物及器械治疗,建立了一套安全高效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体系,参与创立的慢性房颤导管消融“2C3L”策略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发表有关SCI论文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科委联合攻关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十一五”“”项目1项,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刘倩↓↓↓点击"阅读原文"
陈英伟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dlht.com/zcmbhl/8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菁英医生医院于洋甲状腺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